
王昭君的人生满是苦涩,她这辈子被“和亲”两个字绑住了,三次嫁人都不是自己说了算。说是为了两国和平,可这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,只有她自己知道。
王昭君出生在湖北秭归的一个小官吏家庭,家里日子过得普普通通。她从小就长得漂亮,十里八乡都知道王家有个标致闺女。刚满十五岁那年,汉元帝选宫女,她被挑中了,送进了长安城。
说是选美,其实和被装进笼子的金丝雀没什么两样。宫里美人太多了,她这样没背景的小姑娘,只能跟着一群宫女学规矩,每天盼着能见皇上一面,可盼了五年,连皇上长啥样都不知道。
公元前33年,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亲。汉元帝不想把亲闺女嫁过去,就想着在宫女里挑个人充数。王昭君听说后,心里一横,主动报名了。她想,与其在宫里老死,不如出去闯一闯。可她哪里知道,这一去,就是一辈子回不了头的路。
出发那天,长安城飘着细雪。王昭君穿着华丽的嫁衣,坐在马车上,回头望着渐渐模糊的城墙,眼泪止不住地流。她带的行李很少,只带了一把琵琶,那是她唯一的念想。
展开剩余74%这一路走了几个月,从繁华的中原走到荒凉的草原,越走天越冷,心也越凉。她不知道,等待她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。
到了匈奴,呼韩邪单于已经四十多岁了,比她大了二十来岁。草原上的婚礼和中原不一样,喝烈酒、跳篝火舞,热闹是热闹,可王昭君觉得自己像个外人。
婚后的日子更是难熬,呼韩邪单于忙着处理部落里的事,很少陪她。她住在毡房里,听着外面的风声,觉得自己就像一棵被移栽到荒地上的树,根扎不下去,叶子也没精神。
匈奴的生活和中原太不一样了,住的是毡房,吃的是牛羊肉,喝的是马奶酒,冬天冷得能把人冻僵。王昭君不习惯,可没办法,只能咬着牙适应。
三年后,她生下了一个儿子,取名伊屠智伢师。有了孩子,心里多少有了点盼头,可她还是想家,想家乡的山,家乡的水,还有家里的父母。
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,呼韩邪单于去世了。王昭君以为这下能回汉朝了,赶紧写信给汉元帝,说想回家。没想到汉元帝回信说,按照匈奴的规矩,她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。
她一下子就懵了,在中原,嫁给儿子那是违背伦理的事,可在匈奴,这是收继婚制,为的是不让单于的女人和财产外流。她又哭又闹,可没人听她的,只能接受这个现实。
复株累若鞮单于比王昭君小几岁,年轻力壮,可两人之间还是隔着一层冰。王昭君心里别扭,觉得这不是夫妻,而是一种被迫的捆绑。
复株累若鞮单于对她还算客气,可忙着打仗、管理部落,也没多少时间关心她。她就这么在草原上熬着,又生下了两个女儿,大的叫须卜居次,小的叫当于居次。
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,王昭君慢慢习惯了草原的生活,可心里的孤独从来没少过。她想念汉朝,可汉朝早就把她忘了;她想融入匈奴,可匈奴人总把她当外人。她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,在草原的天空里飘啊飘,找不到归宿。
复株累若鞮单于在位十一年后,也去世了。按照规矩,王昭君又得嫁给下一任单于,也就是复株累若鞮单于的儿子搜谐若鞮单于。
这时候的王昭君已经四十多岁了,青春早已逝去,身心俱疲。搜谐若鞮单于年轻气盛,忙着扩张势力,根本没把这个继母放在眼里。
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越来越尴尬,就像一个被人用过的工具,没人在乎她的感受。
她的身体越来越差,心里的苦没地方说。想起当年在宫里,虽然苦,但还有个盼头;现在到了匈奴,三次嫁人,没有一次是自己愿意的,一辈子都被政治当棋子摆弄。
她觉得累了,真的累了,不想再挣扎了。公元前15年,王昭君在匈奴病逝,结束了她悲苦的一生。
王昭君死后,匈奴人把她葬在大黑河南岸,也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附近。她的墓被称为“青冢”,据说秋天别的地方草都黄了,只有她的墓上草还是绿的,好像连大自然都在为她难过。
后来,西晋建立,为了避讳司马昭的名字,她被尊为“明妃”,可这又有什么用呢?她想要的不过是平平淡淡的生活,可命运却没给她这个机会。
发布于:湖北省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