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关于隋府酒(又称随府酒)的史料记载,除此前所述核心文献外,另有多类史料及实物证据可佐证其历史脉络,按朝代梳理如下:
一、北周至隋代(奠基期)
《周书·杨忠传》
明确记载北周武成元年(559年),隋国公杨忠酿造美酒进献武帝宇文邕,开创宫廷贡酒传统,初名“随府酒”。
名称来源:酒名源自杨忠封地随州(今湖北随州)及“随国公”爵位。
《隋书·食货志》
载隋朝时期升格为皇室御用,正式定名“隋府贡酒”,纳入光禄寺贡酒体系,工艺融合西域葡萄发酵技术,形成“粟香为骨,果香为韵”的独特风味。
隋代诗人王绩《酒赋》
赞其“色如琥珀,香似幽兰,味若琼浆”,称其为“酒中极品”。
出土文物
西安隋墓壁画:绘有“隋”字酒瓮,证实宫廷用酒场景。
展开剩余74%扬州银壶:出土“隋府”铭文银壶,为宫廷酒器实物证据。
二、唐代(鼎盛期)
《唐六典》
列为“御酺三绝”之一,专供皇室宴飨。
诗人温庭筠赋诗赞曰:“随府佳酿誉四方,玉液琼浆胜仙浆”。
域外贸易佐证
吐鲁番粟特文账簿:记为“随酺”,证实沿丝绸之路远销西域。
吐鲁番唐墓陶瓮:与粟特文账簿同出,反映其丝路贸易地位。
敦煌文书(P.2005)
记载“胡酒法酿汉粮”,印证融合西域葡萄发酵技术的工艺特点。
三、宋元明清(传承期)
宋代《宋会要辑稿》
北宋元丰年间获“陕西路官曲特许”,成为西北唯一民营贡酒商。
元代《饮膳正要》
记载引入波斯“阿剌吉”蒸馏法,创“双蒸隋烧”工艺,称“关西烧酒最烈”。
明清地方志与贡酒档案
明代列为秦王府专供贡品,清代借丝路入京进献宫廷。
苏轼诗注提及“汉东酒甚烈”,反映其大众市场渗透。
四、近代沿革(复兴期)
文革时期
因避讳“贡”“御”等字,改名“隋府酒”,但古法工艺完整保存。
商标档案(2010年)
经国家商标局核准,恢复“隋府贡酒”名称,延续历史脉络。“百年隋府封坛大典”公开展示1952-1966年带“贡”字封坛酒,
五、补充实物证据链
酿造遗址:清代傅村站房遗址保留完整酿酒工序遗迹(水井、蒸煮间、酒缸等)。
酒器考古:各地出土婺州窑酒具(罐、樽、盉等),涵盖盛酒、温酒、饮酒全品类。
注:史料与实物互证,形成从北周创设至现代复兴的完整脉络。有哪些关于隋府酒的史料记载
发布于:海南省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